“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的《清平乐》似乎就是为9月的美元而作,反复挣扎了几个月之后,一度欲走还留的美元终于凄凄惨惨戚戚地迈过标志性的门槛,茫然无措地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自9月9日,以六种货币加权计算的美元指数跌破77点大关以来,虽然当日勉强收于77点之上,但随后就继续一路走低,最低探至76.457,并已经连续数日收盘价低于77点。
人们沉醉在中孚实业、豫光金铅、中金岭南和其伙伴们营造的财富盛宴里,来不及细想美元破位那更深更远更广的含义。然而系统性风险永远是左右市场走向的关键。为了更清醒地认识系统性风险,我们需要将美元破位置于一个更大、更久的舞台上,去寻觅美元破位对于整个市场中长期走向的深远含义。
说到底,美元破位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单纯,重要的是,美元破位出现在现在这样一个时点究竟说明了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当下的现实背景。自从9月以来,欧元区经济的闪亮表现的确有些出人意料,而市场也开始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糕,这似乎为美元贬值铺垫了一些素材。但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的走向同样闪亮夺目,虽然3月份即开始的反弹让美国经济一直“看上去挺美”,但趋势反转中的阴霾一直让人对美国经济心存怀疑,而8月和9月连续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数据则似乎有扫清阴霾的趋势:
之前市场总担心会出现“无就业的反弹”,高盛研究团队甚至在最新报告中提示了有如2002年般脆弱复苏导致二次触底的风险,但9月4日的就业数据却让人突然有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即使9.7%的失业率较为暗淡,细节的先行数据还是醒目地显露出利空出尽的迹象,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小时收入的增幅均大幅超出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回暖有望遏制失业持续扩大的势头;之前市场总是担心美国消费会拖经济增长的后腿,毕竟最近几个季度总是不堪重任的贸易在支撑增长数据的反弹,但最新数据表明,美国消费也许并没有人们担心的那样羸弱,消费模式的转型对于美国人而言似乎只是短期的无奈选择,储蓄率已从5月6%的高点降至6月的4.5%和7月的4.2%。
可以说,与欧洲和日本久旱逢甘霖般出现的经济反弹迹象相比,美国经济近来的复苏信号更显得有量有质。那么,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中向下破位,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受到重视的解释是,风险偏好的回归解除了美元的避险需求。
这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9月10日的花旗风险规避指数为0.151,这个数值越小表明风险偏好越高,而它较3月10日最高的0.67已有大幅下降,并创下年内新低。用风险偏好回归来解释“美国经济走强与美元汇率破位”的并存,的确很有说服力,但另一个并存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金价破位。
自从9月8日黄金现价突破1000美元/盎司的标志性关口后,一直在1000美元高位持续震荡,习惯了标价解释的人们习以为常地将金价破位和美元破位视作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市场忽视了一点,之前金价还有两个时段曾有过“破千”表现:其一是2008年3月17日,金价最高达到1032.7美元;其二是2009年2月20日,金价最高达到1006.29美元。有趣的是,前一次美元指数为71.57点,后一次美元指数则为86.488点。同样都是金价“破千”,前后三次的美元指数却大相径庭。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方面,当2008年3月危机尚未恶化,市场风险偏好较高时,71点的美元指数促成了金价“破千”,而现在美元才刚破77点就促成金价“破千”,这表明所谓风险偏好回归还有很大疑问;另一方面,在2009年2月危机恶化极深、风险偏好极低时,86点的美元指数伴随着金价“破千”,而现在美元破了77点金价还处于高点,这表明金价中蕴藏的风险偏好回归因子非常小。
综合起来,我们似乎能从中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所谓风险偏好回归,还并不彻底,基本面、汇市和黄金市场的纵横对比表明,避险因子更多地涌入金价、而非美元。从这个信息似乎还可以得出两个推论:其一,风险偏好回归也正在形成分层,在金融层面风险偏好大幅回归的同时,经济层面的风险偏好回归却并不明显,这说明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目前的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对未来经济二次探底需保有警惕;其二,通胀风险和美元风险已成为全球风险的重要一环,对美元政策取向和全球通胀发展也需多加提防。
既然如此,很多人将美元破位视作全球风险偏好无差别大幅回归的信号,并进而对资本市场中长期强势保有较强预期,可能就有些失之偏颇了。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