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改重启的新意在于“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不变之处则在“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即日浮动幅度仍在正负0.5%之间。“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也是与2005年汇改的不同之处。
此次汇改的重启,既在人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尤其体现在时机的选择上。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预期,虽然早已形成,且有渐趋强烈之势这可以从海外短期投机资本即所谓“热钱”的流入上显现出来,但此时的人民币升值仍有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之路仍有曲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如果此时人民币升值速度或幅度较大,仍会对相关出口部门和企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目前中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已经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出100多个基点,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预期形成,“热钱”将加速流入中国;此外,国内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压力较大,且多省市已经上调最低工资,即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升值,其实际有效汇率也会升值。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人民币对美元保持稳定,但由于欧元等货币对美元贬值,人民币贸易加权的名义有效汇率仅今年以来便已升值了3.6%,若是算上通胀因素,实际有效汇率从年初以来升值幅度更是达到5.5%。国际清算银行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5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便环比上升3.37%。
说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汇改重启的时机确实日益成熟,如果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蔓延,启动时机很可能会更早。去年11月,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表述中删除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上了“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今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别措施’,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政策迟早要退出。如果我们从这一非常规的政策中退出,回归到常规型的经济政策,对于这个时机的选择需要非常慎重。这里也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5月我国出口同比增幅近50%,且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速未见多少衰落迹象,给决策制定者又吃下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正如国家领导人和各个部委相关负责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申明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首先是中国的事,要“以我为主”地改革,不能屈从于国际舆论的压力。G20领导人峰会即将于6月26日在加拿大召开,国外政界人士近日再次汇率问题“政治化”地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汇改重启。此外,针对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也一再上演。汇改重启时间点选在G20峰会前一周,也是一次重要的表态,即不希望汇率问题成为峰会上的主要议题与焦点。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一“对”一“不对”继续体现了汇改机制的“渐进性”和“可控性”。
虽然此次的汇改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重启,但今后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对于企业来说,人民币汇改重启带来的潜在升值可能必然有利有弊,短期内对部分企业甚至是弊大于利。但长期而言,这是出口型企业实现产业需求“由外而内”转移和结构“自下而上”升级的契机,也是警钟那些再不主动适应国内汇率形成机制变化和国际货币汇价变动的企业,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责任编辑:乔瑞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