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3月18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对外宣布:维持0.00-0.25%的基准利率目标区间不变,但将购买3000亿美元的2-10年期国债和GSE企业发行的MBS。由此显示,美联储与日本央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等一起进入量性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状态,意味着美联储正式加入了量性宽松阵营。
美联储这一举措符合笔者预期。笔者早在2008年1月23日美联储首次大幅降息75bp之后即作出预言,“其他的‘非常规措施’可能也已在联储筹划之中。为使市场对长期低利率能有一个稳定预期,在常规措施用尽的极端情况下,联储很可能会选择收购长期美国国债”。
意外举措令美元暂时承压。虽然市场此前早就有此提议,但因在近期活动中,包括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任何官员都未透露过任何主动购买美国国债的可能性,因而使绝大多数市场人士都认为短期内美联储会搁置此类操作,最终使得这项操作的宣布令市场感到意外。意外的发生使国际市场美元旋即出现贬值,美指由此前的86.6-87.1大幅下挫至84.2左右。19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似乎也因此升破了6.31。但考虑到当前避险情绪仍未消退、美国经济可能在西方各国中率先恢复、经济见底后国际资本将大幅流入美国等因素,短暂冲击后预计美元将重回正常强势状态。笔者仍维持此前做出的年内美元总体仍将维持强势的判断。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压力加大。市场的即时反馈似乎显示:美联储进入量性宽松政策操作后,将令美元因流动性过剩而面临更大贬值压力,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的需要将因此得以纾缓。然而,如果了解量性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路背景,就应该明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压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小,反倒是在加大。
量性宽松货币政策思想最终浮出水面是在1990年代。先是日本因为泡沫经济破灭进入了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期;此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诱发了影响范围更广泛的通缩,这令西方印象深刻。时任IMF首席经济学家的罗格夫(K.Rogoff)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拓展后作出了如下解释和预言:由于以中国等为代表的一批劳动力富余、劳动报酬较低、劳动生产率提高迅速的新兴经济体,以史无前例的深度和广度卷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拉低了全球整体的物价水平,过去一直困扰着货币政策执行者的通胀很可能将要因此而永久退出历史,继之而起的将是不时出现的通缩威胁!
理论的预言和现实的威胁,直接使得联储系统内部开始探讨通缩应对之策。考虑到一旦进入通缩,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就因失去改变实际利率的功能而瘫痪,此时显然需要寻找新的“非常规手段”。购买中长期国债的良性宽松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作为联储的应急之策提上议事日程。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联储的政策行为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昭示:当前的通缩风险巨大,货币政策不得不以非常手段对之。
考虑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已史无前例地融入全球。面对全球物价变化,当前的中国早已无法置身事外。刚刚过去的一轮高通胀煎熬,已给我们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那么,对于主要央行都已采取实际行动开始应对的全球通缩风险,中国也不能回避。正如在此前经受通胀时各方纷纷谈论汇率升值的必要性,那么,面对仍在加大的通缩风险,人民币汇率更不应继续与强势美元形影相随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