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汇牌价 » 外汇理财 » 正 文

人民币理财这十年

程志云

仅仅在10年前,如果小张手里刚拿到5万元钱奖金,她多半会找家最近的工商银行,排上2个小时的长队,换来一张大额定期存单。

而现在,对于存款这回事小张则觉得几乎不可理解,“太老土了吧,这年头通胀这么厉害,今年国家定的物价目标是上涨4%,可现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才3%,只有傻瓜才会把钱存起来!”

如今小张的选择是五花八门的,股票、基金、黄金各有一小部分,而她投资最多的则属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银行人民币理财起步

早在2004年底,小张最早听说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在家门口的光大银行网点。

彼时的小张早就厌恶了银行的低利率,一天当她看到很多人排队争着开人民币理财产品账户时,瞬间做了个决定,忐忑地把手里仅有的2万元活期存款变成了利息稍高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这是国内第一只理财产品。

当小张活灵活现地给办公室所有同事讲她是如何“果断”抢到了比定期存款高0.2%左右收益的理财产品时,同事们投来羡慕的眼光。

实际上,小张的故事并不是个案。

2004年,继光大银行之后,中信、招商、华夏等银行也迅速跟进,人民币理财产品红透了当年投资理财市场的半边天。最早一批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债券或挂钩外汇。

对于老百姓而言,那些投资票据、债券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比存款高,安全也较有保障,能买到这样的产品无疑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在小张的鼓动下,她的同事、亲戚、朋友都买了不少人民币理财产品,小张也无意中成了她那个小小圈子的理财专家,只有少数老邻居对此嗤之以鼻。

进入了2005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也获银监会批准,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

小张变得更忙了,她发现不同银行产品的收益率不一样,于是跑到各个银行找材料、比较收益率。

“我发现大多数银行人民币理财说明书上写的投资品都差不多,都是央行票据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高信用级人民币债券,例如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没什么不一样的,不过小银行的收益率就是比较高,当时一年期的最高能达到3%了,而大行是绝对达不到的,而且态度还不好。”她说。

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例如,小张的一位同事就在办公室内把报纸上 “银行抬高人民币理财收益率行为是高息揽储”的新闻一句句念给她听。

不过,已经尝到甜头的小张根本不听那一套。

而自从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0.99%,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纷纷退场。

小张的不少朋友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听她的话买上几万块钱的,没想到商业银行的业务说没就没了。

这一年的5月2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征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尽管这两部《办法》的出台,给人民币理财立下最初的规矩,不过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的规范之路才刚刚开始。

擦边股票市场

半年最高预期收益率9.8%、一年期最高预期收益率18%……这不是基金、信托,更不是债券或者高利贷,而是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在2007年初那段火热的大牛市里,以最保守著称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也迫不及待要搭上股市高收益的顺风车,纷纷推出与股市相关的高收益品种。

实际上,2006年中,中信银行率先与中信信托合作发行了国内第一个打新股的人民币理财计划。在股市火热的刺激下,该产品的收益率半年就达到10%以上。2007年1月10日,中信银行推出中信理财新年计划2号(12月)。根据中信银行人士介绍,该计划由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两大机构合力打造,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首发新股、增发新股的申购投资,预期收益为3%-10%。与此相比,同期普通的人民币理财收益率不过3%左右。

元旦前后,民生银行也推出以新股申购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民生财富好运理财2号(260日)理财计划。该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3%-8%之间。

这拉开了当年新春档理财大战的序幕。

仅仅5天后,光大银行推出01-06阳光理财“A+计划”系列产品中的人民币理财第一期股票联结型(24个月)计划。该计划以医药投资为主题,将收益联结在5只国际医药行业跨国公司的股票上,保本,预期年收益率为0%-7%之间。

交通银行则推出“得利宝”人民币理财欢橙系列A款 (18个月),该产品的投资收益与一揽子香港上市的“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股票相挂钩,预期最高年收益率5.5%。

而浦发银行推出的 “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 (12个月)挂钩工行、中行、建行、招行、交行、国寿、财险、平安等8只香港金融H股,预期封顶收益竟高达18%。

不仅如此,实际上不少银行已经对股市投资未雨绸缪。例如,为了加强对新股判断的专业性,工商银行引入嘉实基金作为其新股选择的投资顾问。而民生银行推出的非凡理财人民币F计划就是投资于大成精选增值基金和大成债券投资基金。

《人民币理财距离入市仅一步之遥》这是当时某报纸理财版头条的标题。

当时一位业内人士称,“从银行产品流程来讲,利用人民币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以基金和券商作为投资顾问,银行作为风险控制手段的框架形式上已经准备好了,但仍只被允许操作一些股市周边产品。监管层的政策一旦打开缺口,人民币理财就完全具备入市的条件。”

尽管如此,直到现在业内对于银行理财资金是否入市还存在很大分歧。

也有银行人士认为,银行入市冲动是缘于股市带来的存贷业务的萎缩,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有加剧的趋向。这给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不能成为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借口,而真正缺少的是界乎于股票市场与债权市场风险收益之间的平衡产品,而不是缺少资金入市平台。

不过,这阵旋风没有刮太久。

2007年6月,证监会联合银监会叫停了所有开展网下申购新股的信托产品的发行。“打新股”信托计划被迫搁浅或者转道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网上申购通道。

6月9日,中国信托业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上传出消息,叫停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信托产品上报过多。“有的信托公司一次性就上报了90多个网下申购的产品,让监管层难以接受,这可能是叫停信托产品开展网下申购的导火索。”一位信托公司人士称。

而受此影响,规模数千亿与“打新股”信托计划挂钩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也被迫调整了其预期收益率。

金融危机效应

2008年给小张的理财经上了深刻的一课。

自从2007年在股票上大赚了一笔之后,她开始疯狂地追捧高收益产品,而2008年下半年,小张的财富迅速缩水,2009年初,她愤怒地斩仓了一切和股票、基金有关的理财品,仅剩下少量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还不温不火略有收益。

不仅是小张,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中国人的理财投资观念发生了一次变革,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也随之突飞猛进,CPI、PPI这些专业名词张口即来。然而,更重要的是风险意识深入人心。

2008年下半年伊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市场风险频发期。急剧的市场变化导致国内银行发行的投资于境内外股票及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价格大幅缩水,出现了多家银行多只理财产品 “零收益”“负收益”等“收益门”事件。

这些事件的暴露使得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小张发现,在各家银行推出的林林总总的理财计划书面前,她开始无从选择。

理财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说明书越来越难懂,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又不透明,投资者只好盲目攀比理财产品拟定的“预期收益率”,而不能够将影响产品的各个层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一位理财专家告诉记者,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仅有131只,2008年则激增到6096只。

而这些产品一年期平均收益率从2004年的2.82%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6.60%左右,经济处于下行时,一年期平均收益率转而又下降至 2009年第一季度的3.84%左右。

面临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投资者开始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现金为王”成为市场的首选。

从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结构来看,2004年短期理财产品的比重为17.89%,2009年一季度则高达74.19%

Web2.0时代

2010年4月,招商银行推出了网上理财平台“i理财”。这多少让小张感到又新鲜又好玩。小张已经习惯于在网上给自己买衣服、买书、买各种各样代购的化妆品,不过在网上买理财产品还是第一次。

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刘建军总经理介绍,“i理财”打造了淘宝式金融超市的全新模式。客户除了可在线购买招行各系列低风险理财产品、700多只基金产品外,还可投资黄金、外汇、国债等多样化产品。

对于银行而言,“i理财”解决了众多银行在二三线城市缺少物理网点的长久以来的困扰,突破物理和时空界限,为客户提供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开立的新型银行账户。客户只需凭借任何一张银行卡,即可实现3分钟网上开户,进而完成各项投资理财活动,实现7天×24小时服务。

大胆设想,如果开心网的交流模式能移植到网上银行,听听专家的意见,看看别人的投资Show,晒晒自己的理财经,热闹非凡的银行气氛绝非物理网点能够提供。

“i理财让网上理财告别孤独。”刘建军称。

面对理财市场激烈的竞争,不仅在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上,银行理财业务正在思考着更多样的创新服务。

另一个迅速崛起的人民币理财业务平台可能在手机上。

截至目前,包括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已经开发出了基于iPhone或者iPad平台上的手机银行客户端。

这些客户端与传统的Wap版手机银行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这些客户端和网上银行的标准看齐,能够提供购买基金、保险、人民币理财等等诸多增值服务。

根据艾瑞咨询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 98亿元,比2009年增长308%。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突破5.6亿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86.7亿元。

而业内人士的观点是,这其中显然还没有把通过手机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份额计算在内。

“未来2年内,在手机上即时交易股票、基金、保险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并且像发微博一样对产品进行后续评价显然会是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一个标杆式的服务。”光大银行一位人士称。

发布日期:2011-02-11

相关文章:
早期个人经历对投资的影响2011/05/18
巴菲特的核心思想:三不看2011/05/18
看罗杰斯是怎么投资的2011/05/17
金融大师如何在危机中投资2011/05/12
塑造杰出投资者的基本要素2011/05/11
巴菲特财富人生2011/05/10
澳元汇率创新高 澳元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突破6%2011/05/05
澳元收益超黄金十几个百分点 高位追逐风险大2011/04/26
 
外汇在线 © 2008 - 2020 WAIHUI321.COM All Rights Reserved